首都建設報 | 滌濁清“涼” 2017-04-10




夜深人靜時,涼水河通州段的馬駒橋閘的工地上依然爭分奪秒地趕工。距離馬駒橋閘不到200米的地方,一座新建的大橋——馬駒橋閘交通橋正在進行人行步道的主梁吊裝工作。這座橋北側為亦莊,南側為通州,建成后的大橋寬達40米,雙向四車道,曾經的道路擁堵將隨著橋梁的加寬而得到有效緩解,便利周邊居民。
2014年2月,北控集團旗下北控水務受托承擔起涼水河治理重任,這座大橋的建設隸屬于項目的一部分。與傳統的水務治理不同,正在進行的涼水河水環境綜合治理將以水清、岸綠、安全、宜人的目標,最終建成集防洪、排水、景觀、生態、人文于一體的多元化城市河道,形成都市綠色親水空間。
城南段:臭水溝變濱水綠化帶
涼水河流域位于北京市西南城、東南郊,干流全長67.2公里,發源于石景山區首鋼污水處理廠尾渠,經流海淀、西城、豐臺、朝陽、大興和通州等區,在通州區榆林莊閘上游匯入北運河。河道從起點至馬駒橋閘,長39.4公里,為涼水河城市段;馬駒橋閘至入北運河口段,長27.8公里,為涼水河通州段。涼水河總流域面積624平方公里,流域周邊總人口約450萬人。
2014年3月起,北控水務對涼水河城市段實施了臨時治污、河道清淤、安裝除臭設備、拆除違章建筑、進行河道兩岸生態提升等工作,實現水質基本還清,解決了河道臟亂臭問題,曾經又臟又臭的涼水河變成了濱河公園,市民在水岸聯動的風光中閑庭信步。從人民渠到南三環段,涼水河城市段19公里完成水環境治理,水質達到地表四類水標準,成為城南一條濱水生態帶。
通州段:排水河道變親水樂園
隨著城市副中心的建設步伐不斷加快,涼水河通州段的治理也于2015年底開工,比原計劃提前了近半年。
據涼水河項目現場相關負責人介紹,通州段治理工程主要包括河道疏挖拓寬、橋梁水閘改建、巡河路及堤防修建、生態修復等。此外通州段河道斷面偏小,寬度不夠,達不到行洪要求,因此需要局部拓寬。此外,部分橋梁和水閘改建,也是治理的重頭戲。據了解,馬駒橋閘、新河閘和張家灣閘等3座水閘和2座橋梁將在原址重建。
在建的馬駒橋閘首次采用底軸驅動翻板閘門,共3孔,每孔凈寬30米,總凈寬為90米,將是涼水河段最大的水閘。據悉水閘設計行洪標準為50年一遇,洪水校核標準可達100年一遇。
在傳統的河道治理工程中,為了安全以及管護需要,通常會人為地設置鐵柵欄,把市民和河道隔離開來。與河道有了距離,市民親水的樂趣就沒有了。因此,北控水務扭轉了以往的管理理念,希望在滿足河道防洪排水的基礎上,點綴一些景觀節點,讓市民體驗河道生態、景觀、文化的多功能效果,享受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因此,在設計上,北控水務首次提出將建景觀節點,為沿岸居民打造休閑空間。據了解,通州段目前已規劃出“風平水闊”“融翠觀水”“通運天下”“撫綠觀荷”“通邑兩岸”5處景觀節點,分別設計成親水休閑段、生態涵養段、古韻通航段,為游人在堤頂、河坡、游船觀光提供多層次休閑游賞空間。
引入“公園式”河道管理模式
隨著國家和地方對流域治理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北控水務作為專業化水務環境綜合服務商不滿足于單純的黑臭治理工程項目,在涼水河流域治理項目上引入了先進的治理理念以及模式,從流域治理入手,努力為政府提供從規劃設計到設施建設、運營的長效機制。
在涼水河項目中,北控水務集團作為政府引入的社會資本,以實施主體身份進行河道綜合治理;在管養模式上,綜合治理完成后,由北控水務進行后期管養,取代此前“多頭管理”的模式,使水域治理形成長效機制,提升河道養護效果;開展多種經營開發研究,實現河道價值最大化;引入“公園式”河道管理模式、造福周邊百姓。
據悉,涼水河通州段目前正在進行橋閘結構物工程以及綠化景觀工程的施工,整個通州段整體工程完成約50%,其中河道防洪工程完成約80%,橋閘結構物工程完成約40%,綠化景觀提升工程完成約40%。